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7x24小时咨询热线:0898-88889999
速盈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速盈资讯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东西两都在大唐(含武周)各自定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08 14:47:13 浏览次数:

按照教科书的唐朝首都是长安,但是我看到很多影视资料,如《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则唐朝的首都是洛阳,貌似武则天和唐玄宗都是居住在洛阳,那么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他们在唐朝289年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618年五月,李渊建唐,定都长安,此时洛阳仍然在隋皇泰主势力之中。621年5月,唐军占领洛阳,废隋东京,设洛州。622年8月,设洛州大总管府。624年二月,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

632年,置洛阳宫。637年二月,唐太宗东巡洛阳,至638年二月返回长安。641年二月,太宗二巡洛阳,至十一月返回长安。644年十一月,太宗三巡洛阳,至645年二月北征高丽。

657年二月,唐高宗东巡洛阳,于十二月升洛阳为东都,至658年二月返回长安。659年十月,高宗二巡洛阳,至660年正月北上并州,四月自并州返洛,直到662年三月才返回长安。665年闰三月,高宗三巡洛阳,十月东封泰山,之666年四月返回长安。671年正月,高宗四巡洛阳,至672年十月返回长安。674年十一月,高宗五巡洛阳,至676年闰三月返回长安。679年正月,高宗六巡洛阳,至680年十月返回长安。682年四月,高宗七巡洛阳,至683年十二月高宗在洛阳去世。总上,高宗在位34年多,其中有将近10年的时间是在洛阳度过的。

武则天专政,长驻洛阳,于684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另派官留守长安。690年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701年十月,武则天西巡长安,至703年十月返回洛阳。705年正月,中宗在洛阳复位,二月改周为唐,改神都为东都。706年十月,中宗返都长安。自684年至706年,洛阳作为事实上的首都二十二年。

713年十二月,分设京兆府、河南府。717年二月,唐玄宗东巡洛阳,至718年十一月返回长安。722年二月,玄宗二巡洛阳,至723年正月北巡并州,三月返回长安。724年十一月,玄宗三巡洛阳,至725年十月东封泰山,十二月返回洛阳,727年闰九月返回长安。731年十月,玄宗四巡洛阳,至732年十月北巡并州,十二月返回长安。734年正月,玄宗五巡洛阳,至736年十月返回长安。总上,玄宗在位44年,有大概9年的时间是在洛阳度过的。

755年十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洛阳失守。756年六月,长安失守。757年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759年三月,九节度败于邺城,九月,洛阳第二次失守。762年十月,洛阳收复。此后唐室衰微,诸帝不往洛阳。

880年十一月黄巢攻陷洛阳,十二月攻陷长安。883年四月,唐军收复长安,随后收复洛阳。904年正月,唐昭宗迁都洛阳,至907年四月唐亡,洛阳为首都三年。

洛阳城与长安城皆为唐都,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两者的地位有区别。整体而言,长安城的定都时间(有265年、286年等说法)长于洛阳城(时间长度取决于不同标准),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长安城的地位更高。然而在武曌临朝称制和在位的时代(684年-705年)与昭宗末期至哀帝时期(904年-907年),洛阳城比长安城重要。

首先请大家了解一下笔者总结的隋至清(581年-1912年)的首都判定标准(适用于大多数首都,可能有例外):一、名称带“京”或“都”的字眼(以此可以排除清朝的承德,尽管皇帝有时住在避暑山庄); 二、皇帝经常在该地上朝和居住,重要的官员也在此工作(以此可以排除唐朝的太原);三、完整的宫殿和政府建筑(如三省六部);四、宗庙(但不是必须)。

古代的“京”或“都”与今天的”首都“概念不一样,许多古国有两京制和五京制,但是并不是每个”京“都是首都。

洛阳城在唐朝的部分时期全部符合上述4条标准!

史书原文证明洛阳城为首都:

1.《新唐書 本紀第三 高宗》

「(顯慶)二年閏正月壬寅,如洛陽宮......(十二月)丁卯,以洛陽宮為東都。」

2. 《舊唐書 本紀第四 高宗 上》

「(顯慶二年)十二月乙卯,還洛陽宮。庚午,改「皞」「葉」字。丁卯,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員階品並準雍州。」


3. 《新唐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 (垂拱)四年正月甲子,增七廟,立高祖、太宗、高宗廟於神都。”」


注意,拥有宗庙标志着洛阳城的重要性。

4. 《唐兩京城坊考 卷五 東京》

宮城:

「宮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貞觀六年,號為洛湯宮。武後光宅元年,號太初宮。東西四裏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裏八十五步,《新書地理誌》: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一十三裏二百四十一步,《新書地理誌》: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城中隔城二,在東南隅者太子居之,在西北隅者皇子、公主居之。城北隔城二,最北者圓壁城,次南曜儀城。」

東城 承福門內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二橫街之北:

「東當占且仁門街北,尚書省。〈長壽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繕,甚為壯麗。《通鑒》:王世充殺元文都等,自含嘉城移居尚書省。〉」

这段话表明洛阳城有宫殿与政府建筑。

5. 《元和郡縣圖誌》

这是唐代的地理著作,笔者认为这点会让此文献更有可信度。

「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復為東都。開元元年改洛州河南府。天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至德元年復為東都。」


除此之外,高宗与玄宗曾经多次往返于京师(长安城)与东都之间,并且重要的中央政府官员需要随行。“京师”并不代表长安城是唯一的首都。

综上所述,洛阳在唐朝的部分时期符合做首都的4个标准。

以下部分,笔者会频繁使用“京师”代表长安城,“东都”与”神都“指洛阳城。

唐朝定都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武德元年至显庆二年十二月(618年-658年)首都只有京师

2.显庆二年十二月至光宅元年(658年-684年)京师与东都同为首都,洛阳城由于在粮食运输、储备以及交通的便利等方面成为首都,高宗在两个城市轮流居住和上朝。

重要性:长安城洛阳城 或 长安城>洛阳城

3. 光宅元年至神龙元年(684年-705年),首都是神都与京师,这个时代含武周(690年-705年)。武周是否属于唐朝有争议,但是题目认为大致算,因此本文在此把武周包含。很多网站显示这段时间的首都只有神都,笔者认为这大体正确,但是并不完全准确;原因是武曌并没有废除京师。不过整体而言,神都的地位高于京师,因为皇帝不经常在京师居住。武曌在此期间在京师居住过两年(701年-703年)

重要性:长安城<洛阳城

4. 神龙元年至开元二十四年(705年-736年)首都是京师与东都。在神龙二年(706年)与开元五年(717年)间,皇帝不在东都居住,因此在此期间洛阳城的政治地位低于长安城。然而,从开元五年起,玄宗在两个城市轮流居住和工作,又恢复了高宗时代的两京往返模式。

重要性:长安城洛阳城 长安城>洛阳城

5.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十四载十二月(736年-756年),京师是都城,而东都(天宝元年改名为东京)或许只是名义上的首都之一 ,因玄宗在736年以后不再去洛阳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东京被攻陷)在756年。

重要性:长安城>洛阳城

6.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至天祐元年(756年-904年),首都是京师(在此期间有八次皇帝逃离长安城的事件)。洛阳城只是名义上的“京” 或”都“。安禄山曾经在洛阳城创建大燕,洛阳城之后被唐收复,但是皇帝不在此居住。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曾经实行过五京制,但是并不是每个”京“都是首都。

7. 天祐元年至天祐四年(904年-907年),首都只有洛阳城。这时长安城已经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洛阳城在唐朝(含武周)的定都时间有以下几种算法:

  1. 658年—756年(安史之乱洛阳城被占领)以及 904年-907 年(共101年)
  2. 658年-736年(玄宗在736年以后不去洛阳城)和 904年—907年(共81年)
  3. 洛阳城在唐朝和武周时期比长安城重要的时间;分别是684年 —705年 以及 904年 —907年(共24年)。
  4. 如果认为武周不算唐朝,洛阳城比长安城重要的时间则是684 年—690年和 904年907年(共9年)。


两都在唐(含武周)各自的定位:

  1. 刻板印象与意识形态总结,长安城象征唐朝,而洛阳城象征武周。
  2.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长安城是关陇集团的中心,洛阳城则象征新兴势力
  3. 城市的作用和分工定位:长安城在政治、军事和人口这三点上更具优势,而洛阳城在交通、物流和粮食储备等方面更重要。

长安是皇帝征兵的地方,洛阳是皇帝吃饭的地方

唐朝是靠关陇贵族起家的,无论是早期的府兵还是中后期的募兵,其兵员大多来自陕甘两省,长安作为关陇地区的核心,对唐王朝的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长安人口的增加以及西北生态环境的恶化,渭河谷地生产的粮食逐渐就不够吃了,朝廷越来越依仗山东产出的粮食。而运河以及黄河水运到洛阳就是终点,三门峡一带的路非常不好走,一直到天宝年间广运渠建成才有起色。这也是为啥高宗玄宗没事老往洛阳跑,而之后的皇帝都老老实实待在长安的原因。

长安和洛阳都是唐朝的首都,但在李唐皇帝心目中,长安的政治地位是比洛阳要高的。首先唐朝所有皇帝都葬在长安,哪怕是迁居洛阳的唐高宗,死前的愿望也是能在长安驾崩【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唐朝皇帝在长安居住的时间远比在洛阳时多,洛吹喜欢说什么盛唐在洛阳,鬼扯!开天盛世时唐玄宗在长安居住的时间远比在洛阳时长,在开元二十四年三门峡解决粮运问题后唐朝皇帝(昭宗前)就一直待在长安没去过洛阳了。可见粮食问题才是唐朝皇帝迁居洛阳的主要原因。

看首都怎么理解了。如果理解首都的首,是唯一的,其他的是次都,副都,那长安就是首都。如果理解首都可以并列,长安洛阳两个可以相对太原、凤翔、成都、江陵等辅都,并列首都。因为只有这两都有中央机构。但洛阳的中央机构,还是要差一些规格。

唐高宗中期以前,洛阳东都也不是。

唐高宗到武周以前,洛阳是东都。东都的机构也是不如京师齐全的。比如东都台省机构都不全,三省只有尚书省,六部很多下属机构,东都是没有的。而东都设立的机构,不少都是京师系统的派出机构,一律在官职前加“东都”二字。主辅作用明显。

武周的时期,洛阳是神都,是首都。三省六部被武则天改名,中书、门下两省凤阁鸾台,六部被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不过按照一些朋友的说法,皇帝在哪哪就是首都,武周有两年皇帝在长安,所以长安也是武周两年的首都。

唐中宗复辟到唐玄宗天宝,皇帝还巡幸东都,所以这个时候中央机构还在,但被称为留司东都。

等到天宝以后,唐玄宗已经不去洛阳了,留司东都又被改为分司东都,这个时候东都的机构就和明朝的南京机构一样,成了养老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东都也与京师交替成为政治中心,但与京师还是有一条始终无法逾越的界线。

唐朝的洛阳,正式名称是东都。可以与长安合称“两京”,可以说与长安“并为帝都”,可以并列一起说“东西之两宅...号为京师”,但只是并列合称的语境才会这样说,不会将“京师”“京城”“京”独指特指为洛阳。到了中唐以后,东都洛阳已经从轮替政治中心变为了留都,就更不可能了。

历史上,京师与政治中心二者名实不相符的,主要是隋炀帝,武则天,石敬瑭,南宋,明成、仁、宣、英这几段,以及东汉末年和西魏建立霸府时期。除了这几段,帝制时期无论辅都多么重要,至少不是压过正都作用的。

很多人为了一点廉价的情感,极力追求绝对的“一模一样”,但世界上哪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哪会存在一两个一模一样,分毫不差,没有主次的并列第一?这种情绪上的追求,勉强的上限也就是泛泛而指,无法深究细节的“两都并重”。但无论从职官上,皇帝驻跸时间上,陵寝制度上,都号称谓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即使他们经常引用的所谓唐代史料和后世说法,如何如何讲并为帝都,咸为帝宅,两都并重,排名也永远都是长安在前边,洛阳在后边。只要不是硬拗的,大家潜意识里都知道谁是首都。就像《通典》里《地理志》里,雍州京兆永远是第一章第一节,为行政区划之首。而东都经常放在地方里,连第二章第二节都没有,不知道放到第几章第几节了...差异是存在的,只是有些人情感上接受不了,不愿意承认而已。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58号 电话:0898-88889999 手机:13988888888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速盈娱乐-注册登录站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88889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