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盈注册
第三节 “三期叠加 ”的阶段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4-06-24 14:00:34 浏览次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而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最主要特征就是“三期叠加”,因此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首先就要对“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理解、准确研判。
一、经济增速换挡期
所谓“经济增速换挡期”,指的是我国经济正在由原先年均 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稳步向年均 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可能 7%左右的平均增速将成为我国今后十几、二十几年经济增长的常态。对于经济增速换挡,我们可以从“三个不”方面加深理解:
一是“不可能”,即降速是必然的,原先的高速增长不可能永久性地保持下去。 1979—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长达 32年年均 9.87%的高速增长,一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跻身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此长时间、高速度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奇迹”。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基数巨大,百分之几的经济增幅貌似不大,但换算为经济增量则数量惊人,按照年初预定增速计算, 2014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量将超过 5万亿,与 1994年的全年经济总量相当,因此在经济总量如此巨大的基础之上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此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趋紧,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受国内外资源、能源、环境等的诸多压力和挑战,继续保持 10%左右的高速增长已无可能,增速调整、放缓已成必然。
二是“不必要”,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必要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按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测算,今后几年只要保持年均 7%的增速就可顺利实现“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上下功夫,在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寻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时若一门心思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既不必要,也不科学、不理性。
三是“不容易”,即中高速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调整换挡不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由经济高速增长直接跌入经济泥潭的教训告诉我们,对于业已取得的经济成就,我们应该自豪但决不能自满,更不能自我陶醉,而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很大的惯性,增速较高时往往存在向上的惯性,容易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而增速放缓时则存在向下的惯性,容易出现增速大幅下跌、通货紧缩或者滞涨的情况,因此在经济增速换挡期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有为。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
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以数量、速度换质量、效益,以短期阵痛换长远发展。经济结构内含丰富,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结构的平衡、增长动力的转换、财富分配的调节、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排放结构的优化等诸多方面,对于结构调整阵痛,我们可以从“三个相互叠加”方面增强认识:
一是多重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叠加。本轮结构调整与以往多次结构调整的显著不同在于多种结构同时调整,多种阵痛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产业结构看,过剩产业面临压缩,低端产业亟待升级;从区域结构看,区位条件差、发展潜力小的地区面临空心化和边缘化;从增长动力看,出口和投资相关行业产业面临优化和重组;从财富分配结构看,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需要加大调节力度;从要素投入看,传统人口红利减弱,劳动者职业技能亟须加强;从排放结构看,“三高”行业和企业面临严厉管制,资源、能源供给模式面临根本性转型。多重的结构调整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从时间上衡量是“阵痛”,从程度上衡量则可能是“剧痛”,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结构调整阵痛与过剩经济相互叠加。显而易见,增量调整范围窄、难度小,而存量调整则范围广、难度大。前几轮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相对短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只需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在关键性行业领域大力发展生产力即可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主要进行的是“增量调整”;而现阶段的结构调整是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反危机措施加剧产能过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而且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增量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存量调整成为我们的必由之路。增量调整主要靠发展,而存量调整则更加依赖改革,改革便意味着破除原有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安排和利益结构,其中的艰难阻力不言而喻,结构调整只有经历“断腕”之痛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三是结构调整阵痛与“中等收入陷阱”相互叠加。我国目前已经跻身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表现为经济波动、发展停滞的经济陷阱,也表现为矛盾凸显、阶层分化的社会陷阱,因此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科学应对。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正是社会敏感期,国家、社会的任何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一阶段进行结构调整,既要对原有制度安排、利益格局进行深度调整,又要避免经济社会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技术含量高、难度系数大,需要我们切实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三、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所谓“前期刺激政策”主要是指为了应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的总计 4万亿的拉动内需、振兴产业等一揽子刺激计划,这些刺激政策为我国经济迅速企稳回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但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对于前期刺激政策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前期政策有后遗症。 4万亿刺激计划是我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它在保证中国经济过关迈坎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增加了后期宏观调控的难度。一是通胀压力增大, 4万亿计划的大部分是以银行信用方式投入市场的,市场流动性激增,经济发展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通胀,宏观调控难度较大;二是产业结构逆动, 4万亿计划出台后第二产业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一些重化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地方政府搭上中央刺激计划的“顺风车”后,地方债务急剧膨胀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也容易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弱化刺激政策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宏观形势有新变化。以前经济刺激、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我国经济属于短缺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下行基本上属于周期性波动,因此经济下行时只需要对需求端进行调整,通过大幅度、宽口径的扩大贷款、刺激投资、弥合产出缺口即可基本实现调控目标;而目前我国经济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增速逐渐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激增,国际经济结构也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如果我们继续盲目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就会错失调整、发展机遇,因此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审时度势、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三期叠加”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经济增速换挡期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的总量、数量而言,结构调整阵痛期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而言,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则是针对宏观调控的方向、手段而言,三者相结合勾勒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挑战,为我们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依据。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58号 电话:0898-88889999 手机:13988888888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速盈娱乐-注册登录站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88889999号